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动态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第一次集体备课研讨会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3-06   点击数:

2024年3月6日下午,在弘文楼H035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举办了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中心主题是围绕二十大习总书记报告中提出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题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活动由宋新邵老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赵俊老师、杨宗凡老师、王舵老师、薛浩老师、赵华老师、杨永庚老师、陈勇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宋新邵主讲,大家围绕学习主题畅所欲言。在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参会教师一致认同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第一,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第二,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第三,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这充分说明了体系化和学理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四,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

赵俊老师、杨宗凡老师、王舵老师、薛浩老师、赵华老师、杨永庚老师、陈勇老师等同主讲教师宋新邵就相关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气氛热烈融洽。

最后,教研室主任宋新邵汇总通报了教研室教学活动开展近况,教研室教师们一起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学院未来即将开展的审核评估教学工作中具体工作要求和做法,并讨论了各位教研室教师应该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3月6日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