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动态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集体备课研讨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15   点击数:


 2025年4月15日下午,在西安文理学院弘文楼H0359,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举办了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备课会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展开研讨交流。活动由宋新邵老师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陈勇老师、王舵老师、薛浩老师、赵华老师、杨永庚老师、杨宗凡老师,赵俊老师(纪委有会议请假)参加了本次活动。    

专题围绕三部分内容进行讲述: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二、洋务运动的兴衰;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对于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历史评价,《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洋务事业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维新派的宣传活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评价,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对于第一部分的备课,重点围绕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展开阐述。其中《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这个是这部分讲解的重点。

对于第二部分的备课,重点围绕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展开。首先,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运动的主流,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其次,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其次是着重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对于第三部分的备课,重点讲述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百日维新”中颁布的各项政令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其次着重讲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总结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外乎三个方面: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害怕人民群众。

 王舵老师、薛浩老师、赵华老师、陈勇老师、杨永庚老师、杨宗凡老师等先后对宋新邵老师的分享做了发言,提到宋老师的导入做得很细致,材料丰富,对历史史料非常了解,值得自己在教学中借鉴,另外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把章节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凸显在教学之中,设计很好。此外指出宋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资料相当详实,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包括补充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资料深入全面等等。

大家谈到此次交流活动收获很大,对第二章这段历史的教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期待今后继续在这方面开展交流,共同提高。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