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以“科技”为主题,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备课会。本次备课会除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参加以外,还特别邀请了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赵咏梅、成晓霞两位老师参与研讨。校党委书记王育选、校党委副书记任晖、校务委员徐东升、宣传部部长田建邦、党政办副主任雷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维春,党总支书记刘永平、教学副院长申晓玲等列席参加。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宋新邵老师主持。
首先由教研室薛浩老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科技”元素——兼谈如何将“生物科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题,介绍了他在教学环节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成果。为了增加课程亲和力和说服力,薛老师认为可以根据听课学生专业的不同有意识地融入一些专业元素。针对不同群体出现的“抵触”“厌倦”心理,要讲一些与它们“近”的东西,一些“新”东西,不能照本宣科,要讲活,既把理论讲深讲透,又讲得生动有趣。随后,教研室其它老师包括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老师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教研室王舵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他建议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科技史实,例如播放纪录片片段或虚拟现实模拟,让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可感。其他教师也纷纷补充,如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赵咏梅老师提出建立跨学科案例库,整合生物、环境等领域的资源,确保教学内容“新”且贴近前沿;成晓霞老师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建议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生物科技突破的案例,以此拉近与学生专业的距离。
校党委书记王育选在听取讨论后发表讲话,他高度评价了本次备课会的创新精神,认为备课会相较以往来说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突破,颇感欣慰。王育选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不同学科领域间的配合同样至关重要。针对如何将生物科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王育选书记还结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红色基因等案例,深入浅出地启发教师怎么“讲道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他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组织保障,进一步深化跨院系合作,推动教学改革,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后,教研室主任宋新邵总结会议成果,强调全体教师需结合建议修订教案,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