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拂茶乡,七月的紫阳浸润在红色记忆与非遗茶香中。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烙印·红色寻记团”实践队踏上这片土地,在东城门的青砖间触摸革命温度,在茶陶的窑火里领会文化传承,在茶市的闹热之中感受产业脉动,在古道的遗迹中拼凑历史扉页,用青年视角解读“红色基因+非遗文化”的振兴密码,让思政课堂在乡野间生根发芽。
红色足迹里的初心传承
茶香陶韵中的文化觉醒
午后的阳光洒满紫阳县东城门,青灰色的砖墙在岁月冲刷下更显厚重。实践队站在“支前茶站”旧址前,听文保专家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热血故事——当年乡亲们用紫阳茶支援前线,一篓茶叶换一双布鞋,茶香里藏着军民同心的温情。92岁老战士的回忆更让历史变得鲜活,“踩着布鞋翻山越岭,茶叶解渴,布鞋暖心”,简单的话语勾勒出烽火岁月里的鱼水情深。

实践队成员用镜头记录下城门上的弹痕与碑文,在录制的视频中讲述“茶与鞋”的故事,让红色记忆随网络传播得更远。大家发现,这片土地虽坐拥丰富红色资源,却面临宣传不足、整合零散的问题。队员们当即讨论起解决方案: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制作革命故事手账、培训村民成为讲解员……阳光下,东城门的剪影里,青年们的身影与革命先辈的足迹仿佛重叠,初心的种子在实践中悄然萌发。
太阳快要落山时,实践队来到富硒茶陶博物馆。馆内,陶土与茶香的气息令人沉醉,省级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一团陶土渐变成刻有“红五星”的茶罐,星芒纹路里藏着革命年代的印记。队员们学着揉泥、剔刻,在陶艺体验中触摸匠心;跟着茶艺师行“凤凰三点头”礼,在茶汤袅袅中理解“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共鸣。

傍晚的总结会上,队员们纷纷感慨: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淌在土地里的血脉。只有让年轻人走进历史现场,才能让“爱国”“奉献”这些词有具象的依托。同时,还要注意,非遗技艺不应当成为静态展品,而是应该将其融在指尖传承。要让更多的青年们亲手触摸陶土的温度、亲历技艺的打磨,将“坚守”“创新”这些理念化为更加可感的模样。
茶市烟火中的产业脉动
古道青砖里的历史回望
清晨的紫阳县茶叶市场热闹非凡,茶叶的清香与茶农的吆喝交织成生活的交响。实践队穿梭在摊位间,看富硒茶芽头饱满的形态,听茶农讲述“科学种茶”的变迁:从“靠天吃饭”到有机种植,从线下批发到直播带货,从“5亩茶园挣8万”的喜悦到“茶园认养”的创新,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产业振兴的活力。队员们拿起手机拍摄茶叶包装上的地理标志,记录下“扫码查看种植记录”的透明化举措,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下午实践队转场至北五省会馆,队员们在青砖灰瓦间追溯茶马古道的繁华。《紫阳茶路图》上的商路、马帮雕塑的铃铛、五省商人的议事碑……无不诉说着紫阳作为“秦蜀咽喉”的辉煌。大家围着《清代紫阳方志》讨论:为何这片土地能成为茶马古道枢纽?区位优势、政策机遇、人文融合……答案在交流中逐渐清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从来相辅相成。

夕阳西下,实践队在会馆前合影。镜头里,每个人的笑容都透着笃定——从红色记忆到非遗传承,从茶叶市场到茶马古道,两天的实践让“乡村振兴”有了立体的模样:它是老战士眼角的泪光,是茶农数钱时的笑意,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更是青年肩上的责任。
让青春在传承中绽放
让历史在青年手中赓续
此次紫阳之行,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从红色故事里读懂了“初心”,从茶陶非遗中触摸到“匠心”,从产业实践里领悟了“创新”。大家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守护红色根脉,也要激活文化基因;既需要科技赋能产业,也需要青年注入活力。而作为思政学子,实践队更明白“铸魂”的意义——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精神养分;非遗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创造价值的“活化石”。未来,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设计“红色+茶陶”研学路线,帮助茶农优化视频传播技术,用文创产品讲好紫阳故事。
青春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一群人朝着“传承”与“振兴”的方向努力,便能让红色基因代代传,让文化之花处处开。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行走的记录,更是一份青年的承诺:以脚步丈量大地,以真心服务乡村,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